一、精心组织探究的内容。利用博客公布即将要进行探究的内容,可以有多个内容可供选择。各小组讨论后确定探究的课题内容。
课本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学素材,我们应当深挖隐藏在教材背后的东西,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加以理解。例如,“厨房里的物理知识”就是引导学生亲近科学,能提出问题。介绍几种科学探究方法,具体到教学内容中。玩具里的科学,就是从玩具中引发问题,利用感观观察,而纸的秘密却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对比探究是区分事物必要的科学方法……….
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厨房中的物理知识”的探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熟悉的物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二、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博文中多留些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以回贴的形式作答,教师及时批复,实现师生互动讨论。
《声音的产生》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听录音,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再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听到了这么多的声音,有哪些想法?学生提出了很多想法和问题,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而探究活动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象声音的大小、高低,还有怎样控制声音的大小等等,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孩子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地提问题,敢于把自己想法提出来。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要表达自己积极的反应,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它对我很有帮助,从你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个问题对我们很重要等等。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博客文章中只抛出探究的内容及方向,具体探究过程、形式、结论等等要由学生完成,时间要尽量多些。在探究中遇到什么问题要及时在博文中以回贴的形式告知老师或其他成员,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做的事情,老师不能代替。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
四、要有明确的探究组织形式。博文中特别强调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进行科学探究,体现学生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的主要组织形式。探究活动中,学生肯定会发现新问题,当一人难以解决新问题时,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向别人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所获得的成果,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强调孩子的常规,保证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探究,所以,有效的调控实验课的纪律,做到收发自如,也是有效探究的保证。
五、分享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在博客里将每个小组总结归纳探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展示(包括多媒体、视频、课件、总结),按原来设定好的一些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由教师或学生参考投票形式评比结果,对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教学中,从中学到必要的知识。
总之,教师在上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创造活动才成为可能。教师要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但合理利用的博客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博客是个好东西,但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